党建工作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,看似埋在地下不显眼,却决定着整棵树的生机与活力。支部书记该如何梳理这一年的成果?又该如何让总结既有血肉又有筋骨?
组织生活是锤炼党性的熔炉。过去一年,我们是否真正烧旺了这团火?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不再流于形式,党员们带着问题来,揣着答案走。那次围绕乡村振兴的讨论,有人拍着桌子说"光喊口号种不出庄稼",后来呢?支委带头包片蹲点,把党课开到了田间地头。数字会说话:12次专题学习,8场红色教育基地实践,缺席率从15%降到3%。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答卷?
党员发展要像育苗一样精心。我们是否守好了"入口关"?有个90后技术骨干,连续三年写申请书,支部安排支委"一对一"培养。考察期间,暴雨天他蹚着水转移群众,裤腿上的泥浆成了最生动的思想汇报。今年发展的5名新党员,3人来自生产一线,平均年龄31岁——新鲜血液带着机油的温度注入心脏。
说到作风建设,镜子要天天照。微信群里的"指尖微党课"为什么能坚持268天不间断?因为每次五分钟的语音里,总有人说真事、讲真话。那次关于形式主义的自查,有人直言"会议记录补了三次日期",支委当场红了脸。如今会议室墙上的"问题销号表",撕掉的11张便签纸比任何总结都更有说服力。
创新不是标新立异。我们把"党员责任区"变成"服务样板间",车间里的"党员设备认领牌"擦得锃亮,社区里的"银发党课"让老干部们重新挺直了腰板。这些算成绩吗?看看群众自发写的7封感谢信,看看生产线故障率下降42%的数据,答案早已写在实践里。
总结不是终点。当清晨的阳光照在党员活动室墙上的誓词时,我们是否还记得举起右手时的重量?党建工作从来不是单行线,它像永不停歇的齿轮,咬合着初心使命,带动着整个集体向前滚动。这份总结,或许应该从明天早晨第一个到岗的党员身影开始续写。